设计百人论坛里大咖们都提到的竹子和水,背后有什么生态关联?
陆地上的竹子,江河里的水,它们似乎“八竿子打不着”。但在2025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举办的第四届国际设计百人论坛上,“蓝色经济之父”冈特·鲍利等多位演讲嘉宾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竹子和水。它们之间有何生态关联?设计又如何帮助生态系统“生生不息”?
水、竹子,与背后的系统性设计
冈特·鲍利有着多重身份,他首先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和经济学家,后来又转变为一位环保先锋。转折点是他在工作中发现,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无法解决全球环境问题,过度依赖有限资源最终将把人类带入困境。
在主旨演讲中,他解释了“蓝色经济”理念,区别于使用高成本治理环境的绿色经济,蓝色经济强调通过构建一种“闭环经济”系统,让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可以循环使用,产生多边的新经济形态,从源头上减少生产废弃物,在降低经济运行成本的同时实现生态修复。
鲍利将目光聚焦在水资源上。他曾设计了一艘名为“波里马号”的创新船,其甲板上铺满太阳能电池板,船体由巨大风筝似的“天帆”装置拉动,还利用水资源制造一些氢气,这样船就能靠可再生能源航行,不需要燃油,也没有污染,“这艘船已环游地球两圈了,现在我们可以制造100艘这样的船,实现规模化”。
“蓝色经济”实际上是顺应自然万物的法则。他以竹子这种自然界最常见的材料举例,认为它可以优化建筑设计,大大降低能源消耗。鲍利提到他们曾建造了一栋大型竹结构建筑,配套2000顷竹林,随后又为社区提供水源,这正是系统性设计。
竹子、水,与设计“传统的未来”
另一位主旨演讲嘉宾、品物流形与融设计图书馆创始人张雷,同样提到了竹子与水。但他希望通过这两者来阐述“设计解构传统,赋能未来”的可能。
张雷曾目睹手艺人制作油纸伞,当时他想,如果伞的设计更符合现代审美,是不是就能大卖。但他很快发现这行不通。于是,他的团队开始解构油纸伞,发现伞背后的“糊纸工艺”才是宝藏。后来,团队用这套工艺打造出一把油纸材料的椅子,在米兰家居展上一举夺得当年最高奖项。有了这种设计理念之后,对于竹子的运用就更加得心应手。张雷的团队曾携3000片竹纸在巴黎参与一场展览设计。“在这个展览中,你根本看不到竹子在哪里,但处处都是竹子,这就是对传统工艺的解构,通过颠覆设计语言,形成未来的设计。”张雷说。
10年前,张雷受邀前往浙江青山村,教授村民手工技艺。他发现,那里的竹林一度带来水质污染。“竹子本身是一种极佳的可持续材料,但传统的粗放式种植需要使用除草剂,这些化学物质随雨水流入河中,反而污染了水源。”张雷表示,他的团队决定用现代设计为村民赋能,向农户传授“金网编织”的新工艺。3年之后,当地的水质从三类变为一类,而14位村民与融设计团队共同创作的作品《水的一生》,走向了米兰设计周。作品中央设有一方水潭,演绎水变为蒸汽,再凝结为雨雪的自然循环。这件作品也是一次生态宣言:真正的生态设计,不在于末端的治理,而在于从源头构建一种和谐的生产与生活方式。
诺亚创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